實時熱點
人口普查2021年公布時間 歷年人口普查結果回顧
財理財小編為大家介紹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時間和公布結果,2021年5月11日,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終于公布了,根據數據顯示,我國總人口超過14.1億,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。
從經濟的角度來說,我國依然有很長時間的人口紅利,事實上,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,人口增長一直為中國發展帶來了不可缺失的貢獻。而隨著發展的產業轉型,還有老年人口比重逐漸增大,在不久的將來,它很有可能成為一種負擔。
今天,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,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,是如何見證了“中國速度”的。
第一次人口普查
1953年,新中國成立不久,百廢待興。當時國際上正進入于冷戰時期,朝鮮戰爭暫告一段落,長達十幾年的戰爭耗盡了國內的財資,在這樣的背景下,國內展開了第一次人口普查。
根據第一次人口普查,近代以來,我們比較公認的國內人數是“四萬萬同胞”,第一次人口普查更新了“四萬萬同胞”的說法,而當時的人口總數為6億人。
大概受戰爭影響,建國后迎來了一波出生潮,當時0-14歲人口有2億人,占36.27%,可以說10人之中有4人是小孩,比例非常高。
而當時最為矚目的,還是城鄉人口比的數據。城鎮人口0.8億人,占13.26% 鄉村人口大約5億人,占86.74%,可想而知,當年毛主席提出“農村包圍城市”的戰略,是極為有先見之明的,農民階級在中國有著極大的人口基數。但是,從另一個角度看,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化水平極低的事實。
所以,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同年,我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,這個計劃主要是實現國民經濟快速增長,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打基礎,同時實現農業、手工業、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。
第二次人口普查
十年之后的1964年,中國迎來了第二次人口普查。60年代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環境,都充滿著各種動蕩,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,盡管經歷了大躍進這樣的“左”傾冒進運動,但很快就批判了這樣的錯誤。
而在大躍進之后,又迎來了三年困難時期,1959至1961年,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,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災,糧食大量減產。西方也借機炒作說,當時國內餓死幾千萬人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為防西方造謠,當時我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數據并沒有公布。到1981年,這方面數據才在1981年第五期《統計》雜志刊載,數據記錄當時總人口為7.2億人。這次的普查新增了文化程度、本人成分、職業,其中“成分”主要也受社會環境影響,貧下中農成分是最吃香的。
在當時的人口數據中,城鎮人口為9791萬人,占14.1%,可見,盡管經歷了“一化三改”,但城市化程度并沒有顯著提高,我國依然是比較落后的農業大國。
除了產業方面落后,文化程度也體現著發展的艱難。
全國總人口里,大學文化程度有288萬人,千人之中占4.2個;高中程度912萬人,千人之中占13個;初中程度3235萬人,千人之中占47個;小學程度不到2億人,千人之中占284個。
剩下的13歲以上不識字的人數共有2億,也即成年人中,每兩個人有1人是文盲。在當時“人多力量大”觀念的影響,嬰兒誕生率非常高,當時0-14歲人口新增大約2.8億,占總人口的40.4%,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更高。
第三次人口普查
經歷了十年動蕩之后,新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,社會環境慢慢穩定,時隔大約20年之后的1982年,終于開始了第三次人口普查。80年代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,中國開始跟西方和東亞各國建交,西方大眾文化影響國內,越來越多農民和工人成為了個體戶。
1978年恢復了高考,國家開始注重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發展,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。根據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,80年代初的總人口為10億人,其中:
大學文化程度的千人占比從4.2上升到5.9;
高中文化程度的千人占比從13上升到66;
初中文化程度的千人占比從46上升到178;
小學文化程度的千人占比從283上升到354;
文盲和半文盲由總人數的38.1%下降為23.5%。在當時改革開放的時代環境下,掃盲成了第一文化任務。
盡管在50年代,我國已經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教育運動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“掃盲運動”,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迫切需要下,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就越容易被淘汰。所以,掃盲更是迫在眉睫。
除了掃盲運動,當時城市化發展的狀況也受關注。據人口普查數據,市鎮總人口增長62.5%,占總人數的比例由1964年的18.4%上升到20.6%,也就是說,五個人之中已經有一個人是市鎮居民。
個體戶、市場經濟的發展,包括教育的發展,讓越來越多人離鄉別井,奔向城市。北京的人口為923萬人;上海作為“東方巴黎”,自然更像國際化大都市,人口數量為1186萬;此外,廣東省正處于開放之際,人口有5933萬,深圳這個小漁村才剛剛成為經濟特區。
人口基數的龐大,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阻礙。所謂“一個很小的問題,乘以13億,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;一個很大的總量,除以13億,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。”
在當時,每年人口增長不僅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,流動遷移人口的持續增加也對公共資源配置構成巨大挑戰,貧困人口也對小康社會的目標造成困難。為此,1982年提出了“計劃生育”,希望使人口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。
第四次人口普查
第四次人口普查是在1990年,國際上,冷戰已經走向尾聲。國內幾乎完全走出了十年動蕩的陰影,文藝方面有了長足發展。
過去十年誕生了許多經典的文藝作品,比如《西游記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上海灘》等電視劇,流行音樂方面,搖滾樂在國內走紅,崔健、唐朝樂隊、黑豹樂隊、Beyond他們叛逆的姿態,成了無數少男房間里最耀眼的形象,無論年輕還是中年,都大受這股“自由開放”的風氣影響,他們想擺脫農村那種落后的生活環境,開始不約而同地聚集到城市,追求理想的生活狀態。
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,國內總人口數量約12億,城鎮人口為3億,占26.23%,其中,北京有1081萬人,上海有1334萬人,廣東省共有6283萬人。廣東的人口數量增長得益于經濟發展。
人口開始漸漸向東部聚集——
上海、天津、江蘇、北京、山東、河南 6個省和直轄市,每平方公里超過 500人;
浙江、安徽、廣東、河北、湖北、湖南、遼寧、福建、江西9個省每平方公里200至499人;
海南、四川、山西、貴州、廣西、陜西、吉林、云南、黑龍江、寧夏10個省和自治區,每平方公里50至199人;
甘肅、內蒙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5個省、自治區,每平方公里不足50人。
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 6月30日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按由低向高的順序排列,低于10‰的有上海、北京、浙江、天津、遼寧 5個省、直轄市,其中上海市的自然增長率最低,為4.96‰,也就是說,十年的計劃生育有了顯著效果,并且在一些大城市更明顯。
自然增長率在10‰至14.99‰之間的有四川、黑龍江、吉林、山東、河北、內蒙、江蘇、廣西 8個省、自治區,但是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人口較少的地區,所以計劃生育效果一般。
自然增長率在15‰以上的有青海、云南、山西、廣東、貴州、甘肅、湖南、陜西、湖北、海南、福建、河南、江西、新疆、西藏、安徽、寧夏共17個省、自治區,這表明當時從總體上說,計劃生育依然需要進一步落實,因為它們本身人口基數很大,自然增長率仍然居高不下。
第五次人口普查
到了2000年,中國現代化進程邁向了新階段,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,短短十年,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也大大增強,社會上許多公共資源也越來越完善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,普查表信息由21項新增到49項,也體現了這方面的健全程度。
其中,新增的普查表信息按年齡區分,5歲及以上的人填(五年前常住地)、6歲及以上的人填(是否識字、受教育程度、學業完成情況)、15歲及以上的人填(是否有工作、工作時間、行業、職業、未工作情況、未工作者主要生活來源、婚姻狀況、初婚年月)15-50歲婦女填(生育子女數、一年內生育狀況)。
按戶填報的有23項,即戶編號、戶別、本戶普查登記人數、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人數、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、暫住本鄉/鎮/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不滿半年人數、本戶一年內出生/死亡人數。
除了個人信息,每一戶的生活情況也盡可能納入統計范圍——
本戶住房間數、本戶住房建筑面積、住房用途、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戶、住房建成時間、建筑層數、住宅外墻墻體材料、住房內有無廚房、主要炊事燃料、是否飲用自來水、住房內有無洗澡設備、住房內有無廁所、住房來源、購建住房費用、月租房費用等。
根據這次普查,總人數接近13億,距離上次普查人口共增長11.66%,文盲率由15.88%下降為6.72%。
城鎮人口由上次的26.23%增長到36.09%,北京、上海人口分別為1382萬、1674萬,廣東省人口由6283萬增長到8642萬。
第六次人口普查
如果說21世紀初的人口普查數據是一次過渡,那么十年之后,這個過渡就有了明顯的結果。首先,經過漫長的“計劃生育”,2010年人口為13.3億人,十年增長5.84%,中國終于進入了人口增長的低生育水平階段,而且還逐步邁向人口老齡化,60歲以上人口占總13.26%。
流動人口大量增加,比2000年增加11700萬,增長81.03%,相應的,城鎮戶口也占總人口的49.68%,比起第一次人口普查的13.26%,簡直只能用“中國速度”來形容!同時,文盲率也將降低至4.89%,按照老齡人口占總13.26%這個比例,可以說基本完成了掃盲運動。
流動人口帶來的,就是北上廣地區高速發展。21世紀的20年過去,北京、上海人口幾乎翻一番,廣東人口有10430萬,成為人口第一大省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次人口普查新增了“第二號公布”。這是除了大陸居民之外,我國境內人口的數據。
根據公布,居住在我國境內并接受普查登記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23萬人、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2萬人、臺灣地區居民1.7萬人,外籍人員5.9萬人,合計102萬人。
按居住時間來看,居住時間三個月以下的10萬人;居住時間三個月至半年的9萬人;居住時間半年至一年的14萬人;居住時間一年至兩年的1.8萬人;居住時間兩年至五年的25萬人;居住時間五年以上的25萬人。這表明到我國發展的外籍人士中,有大部分是打算中長期發展的。
上述人員中,以商務為目的20萬人;以就業為目的20萬人;以學習為目的20萬人;以定居為目的19萬人;以探親為目的10萬人;其他目的的12萬人。由此表明,外籍人士來我國發展,跟經濟和教育水平的發展有極大關系。
按國籍分,在我國境內居住的外籍人員數量排在前十位的國家是:美國120,750人,日本71,493人,菲律賓66,159人,緬甸39,776人,越南36,205人,加拿大19,990人,法國15,087人,印度15,051人,德國14,446人,澳大利亞13,286人。在我國境內居住的其他國家人員181,589人。
有了以上的數據,或許我們再來看今天剛剛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,也就更清晰了。
第七次人口普查
根據2021年5月11日上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,我國總人口為14.1億,同時年前相比,增加7206人,增長5.38%,也就是說,這十年來保持著低速增長的態勢。
其中,0-14歲人口上升1.35%,15-59歲人口下降6.79%,60歲以上人口上升5.44%,生育政策有了成效,但是老齡化也十分明顯,在未來,老齡社會將會成為現實。我國目前的平均年齡為38.8歲,跟美國前不久公布的人口數據中平均年齡水平38歲差不多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我國人口基數比美國大很多,而且受二胎鼓勵,其實這個平均年齡被14歲以下人口拉平的,所以事實上,年齡差距依然是不太平均的。
從地區的角度來看,東部人口占39.93%,上升2.15%,中部25.83%,下降0.79%,西部27.12%,上升0.79%,東北6.98%,下降1.20%。由此可以看出,雖然人口向東部遷移的大趨勢依然明顯,但得益于發展戰略的影響,西部人口也逐漸上升。
教育方面,總人口的文盲率為2.67%,可以說基本掃除了文盲。大學文化程度的總人口占比,由10年前的每千人中占89.30上升為154.67人,可以說10人之中就有1.5個是大學生。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接受教育年限,由9.08提高至9.91年,即基本上都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