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基金 需要考慮當時的凈值嗎?
你在買基金的時候,會考慮它的凈值嗎?
喜歡凈值高的還是低的?
在很多人看來,這算不上一個問題,因為凈值高低并不是在買基金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。
道理很簡單:
投資者的總資產=基金持有份額基金單位凈值
投資回報=投資者的總資產凈值增長率
有A、B兩只基金,A單位凈值1元,B單位凈值2元,現在分別買A、B基金各1000元,可以買A基金1000份,B基金500份。(不考慮手續費)
假設過了一段時間,A、B基金都漲了10%,
A基金回報=1000份1.1元-1000元=100元
B基金回報=500份2.2元-1000元=100元
雖然A基金凈值比B更低,但賺得一樣多——基金的收益,不取決于買入時的凈值高低,而是由基金凈值未來的漲跌幅決定的。
理是這么個理,但現實卻是:
越“便宜”的基金,散戶越多。
小編在華寶證券的研報里,看到這么一組數據:
解釋一下,藍色條塊代表單位凈值1元以下的基金中,個人投資者(散戶)的占比;
橙色代表單位凈值1元到2元的基金中,個人投資者(散戶)的占比;
灰色代表凈值2元到3元的,黃色是3元到5元的。
可以看到,凈值低于1元的基金,散戶的占比最高,隨著凈值的上漲,散戶的占比明顯下降。
為什么越便宜的基金,散戶越多?
想了一下,大概有這么兩個原因:
凈值“恐高”癥
在買基金的時候,很多人傾向于選擇“便宜的”即凈值低的,他們的內心OS大概是這樣的。
凈值高的基金已經漲了很多了,上漲的空間不大了,下跌的可能更大。不如買凈值低的,未來上漲空間更大。
然而事實卻非如此。
我們用數據說話。
分別取2016年-2019年末,單位凈值最高和最低的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,統計它們在接下來一年的凈值漲幅。
數據來源:Wind?;饸v史收益不代表未來
可以看到,在2016年末、2017年末、2018年末單位凈值最高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,在接下來的第一年中,凈值表現好于單位凈值最低的20只基金;
而在2019年末單位凈值最低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,在接下來一年的表現更好。
所以,基金凈值的高低,和它未來的表現沒有必然的聯系。
基金凈值高,未來上漲空間小;基金凈值低,未來上漲空間大這樣的說法,可能來自于炒股時的行為習慣。
股票價格圍繞它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,當股票價格下跌,向下偏離價值較多時,就會“便宜”,更有投資價值,當股票價格上漲,超過內在價值,就變貴了,有下跌風險。
但這套邏輯并不適用于基金,因為基金的持倉股票是在不斷變化的。
比如一只基金買了10只低估的股票,凈值上漲后,這些股票不便宜了,基金經理把它們賣掉,又換了10只低估的股票,而凈值可能繼續上漲……
所以,基金凈值沒有貴和便宜的區分。
投資一只基金,主要是看好該基金投資標的的未來市場表現、基金管理人運作水平,而非買入時凈值的高低。
很多凈值高的基金,恰恰因為其歷史業績不錯,從一方面證明了基金管理人運作水平。
被套住不舍得割肉
當然,低凈值的基金也不是一開始凈值就低的。
也就是說,很多人是因為凈值下跌,又不舍得割肉,“被迫”留下來的。
事實上,很多人都會賣出盈利的基金,而留下虧損的,所謂“賣漲不賣跌”。這和炒股時出贏保虧的做法如出一轍。
探究這背后的小心思,還挺有趣的。
他們會為自己買的每一只基金單獨開立一個“心理賬戶”,希望在關閉每一個賬戶時都能盈利,
面對一只盈利的基金和一只虧損的基金,該賣出哪個?,這個問題相當于在給你帶來的快樂和給你造成的痛苦中作選擇,你大概率會賣掉盈利的,以享受投資成功的樂趣。
而虧損的自然不想賣,因為這會讓我們“不舒服”。
然而,如果你在意的是你的財富而不是感受,就應該把你購買的所有基金作為一個組合,整體來看。
根據未來可能的表現,賣出你不看好的基金,而不是考慮它目前是盈利還是虧損。